当前位置:当前位置:首页 > 于凤翔 > kookai官网(kokua中国官网) 正文

kookai官网(kokua中国官网)

[于凤翔] 时间:2025-04-05 09:23:53 来源:助纣为虐网 作者:李家发 点击:193次

这些范畴和术语的广泛使用,说明传统哲学的主体思维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思维方式。

[4] 在这个问题上,钱穆先生有一个看法是正确的。这个心,就是形而下的知觉灵明之心。

kookai官网(kokua中国官网)

但这决不像某些学者所说,仅仅是从认识主体的意义上说的,更重要的是从自我超越的本体意义上说的。朱熹作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,他的历史使命就是重建儒家的人学形上学,其根本主题就是如何提高人的心灵境界。[9] 这里所说的体,是心之本体,不是心之形体。朱熹认为,诚是真实无妄之理,它不是空和无,而是实实在在的理。[8] 朱熹:《论语集注》卷二。

如果离心而言理,所谓理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。[30] 仁的境界就在自己的心灵之中,而一旦实现出来,则能使天下皆善,天下皆仁。好则进了一层,但必有所好的对象,有所好则有物我、人己之别,故如游他人之园,并非己之所有。

物至知知之物,正是感于物而动之物,接着而来的并不是对于物的客观认识,而是动于中的好恶之情。只有乐才是自家所有,不须以己求彼、以己合彼,因为这是自家直接体验之所得。从认识方面说,墨子是一位经验理智型的哲学家,承认客观经验能够提供真理性认识。这种意思,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。

在他看来,心只是一个心,哪个是未发,哪个是已发,不必严格区分,正如心、性、情、才是一事一样,未发、已发也是一事,都是我的心,都是人的主体意识。作为本体存在的静,并不是道家所说的无,也不是佛家所说的空,而是儒家的中正仁义之性,即人极。

kookai官网(kokua中国官网)

这种体验必须把自己放进去,以自己为本位,做到绝圣弃智、见素抱朴,无知无识,如同婴儿一般,但实际上却超越了一般的认识,达到一种无知之知。这种体验,就是程颢所说的体天地之化,鸢飞鱼跃就是天地之化,鸢飞鱼跃之所以活泼泼地,就是体天地之化。《乐记》提出仁近于乐,义近于礼的命题,把哀乐之情和仁联系起来,不仅说明体验活动的重要性,而且具有人学形上学的性质(这一点以后还要专门讨论)。戒惧与谨独也是体验的方法。

是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,必以众之耳目之实,知有与无为异者也。这就是大其心的思维原则。[36] 这虽是讲易道,同时也是讲主体精神。因此,具有很大的主体能动性。

[20] 可见,孔子所强调的是内在的心理情感及其体验,不是外在的对象认识及其物质享受。何谓人情?喜怒哀惧爱恶欲,七者弗学而能。

kookai官网(kokua中国官网)

墨子的这些思想发展到后期墨家,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,自觉地运用了逻辑思维。正是在这样的双向体验活动中,从大本到达道,思维的意向活动创造出世界的意义,实现了主体原则,也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的。

但是,道家所说的自然,并不是感性的自然,而是本体化的自在自为的存在,这一点为后来的儒家所吸收。他把体会和知识作了明确区分,并且公开主张以体会为心,而反对将心滞在知识上。因为按照《易传》的天人合一论,易之神与圣人之神是完全合一的,没有圣人之神,亦无所谓易之神。[77]《明儒学案》卷三十二。[25]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在儒家哲学中,乐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美学体验,更不是纯粹的形式美,其中既有认识活动的参与,又有道德意识的自觉。

[24]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。[38]《与吕大临论中书》,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九。

[74]《朱子语类》卷三十一。这是中国哲学主体思维的又一个重要特征。

意会就是体验,即直接领悟自然本体的全部意义。只有无我之私,不从躯壳上起念,才能与万物同体,得到天理流行之乐。

因此,要体物而不遗,即通过本体体验,将天地万物包括无遗。[9] 这种经验实证的方法虽然还有许多问题,尤其缺乏科学实验和逻辑证明的精神,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,把认识建立在客观经验的基础上,由经验事实来检验,而不带任何主观情感的色彩,赋予经验以中性的特质,而不作价值评价,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。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。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,不过,这里明确提出本体的概念。

情感只能自我体验,不能靠认识去理解,因而不属于认识论范畴。以体会为心,实际上是讲自我体验之心,在这里,心既是本体存在,又是体验活动,是存在与功能、本体与作用的统一。

礼乐是需要的,没有礼乐,则人的内在情感无所寄托、无所表现。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理即天道之诚,完全体现为人的根本道理,即人性之诚,它只能在自我体验或自我直觉中去把握、去实现,却不能在天地万物中去认识。

陆九渊主张在静中体验自己的本心,本心既是未发,又是已发,二者是合而为一的。这种体验同时又是自我实现,因为自然就是人的本体存在。

之所以称为四端,仅仅因为它是道德理性的萌芽或端绪,需要内心的自我体验加以扩充和发展,扩充的过程就是自我体验的过程。良知作为未发之体,既是道德本体,又是真诚恻怛之心,即真实的心理情感。因为真正的体验是很难言说的,甚至是不能言说的,一有言说,就有对象,就会分出天与人的对立。儒家也讲山水之乐,在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景之中感受到美,体验到乐。

而他所说的人性,则是从内在的心理情感出发的,不完全是从逻辑的类概念出发的。就体验的实际内容而言,儒道之不同在于,儒家提倡伦理本体,道家提倡自然本体。

视人之家若视其家,视人之身若视其身[10],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分。情感体验并不限于四端之情,于是儒家又提出六情、七情之说,把人的一般的情绪、情感同人性联系起来,主张在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中实现人性。

审美对象不离主体而存在,实际上具有人的特点,具有人情味。他说:不当以体会为非心。

(责任编辑:范文芳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